理论研究

  • 公共数据开放能否降低ESG评级分歧?——基于信息效应与监督效应的分析

    汤小莉;王荞;张涵诗;韩少真;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ESG评级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但评级分歧导致企业行为与投资者决策偏离,显著削弱了ESG的市场有效性。本文以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公共数据开放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显著降低了ESG评级分歧,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改善企业的ESG披露实践和评级机构的评级决策,从而降低ESG评级分歧;异质性检验表明,公共数据开放降低ESG评级分歧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处于东部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低地区的企业、未参考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的企业及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数据要素和ESG治理的研究,也为促进数字中国和绿色中国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5年10期 No.526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非线性预警研究

    谢佳辉;蔡育涵;张斌;

    为响应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要求,本文以2018—2023年中国275个地市层面面板数据为基础,结合三次指数平滑法、LSTM神经网络模型、修正的KMV模型等方法系统探究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预测、风险评价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一是LSTM神经网络模型在地方政府债务预测中表现更优,能精准捕捉时序数据长距离依赖关系,预测误差低且泛化能力强;二是修正的KMV模型测算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概率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风险较高,且风险演化呈现显性化、政策重构、分化固化三阶段特征;三是空间计量分析证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与时间滞后效应,同时相邻地区前期风险暴露对本地当期风险具有负向“预警效应”。综上,本文构建的非线性预警与空间分析框架,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精准防控与差异化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撑。

    2025年10期 No.526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程显宏;江颖;刘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本质,本文以2005—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应用能显著提升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第二,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应用通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大型上市公司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强于小型上市公司;人工智能应用均能显著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上市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方面相对薄弱,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略显不足;人工智能应用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人工智能应用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优于国有企业。本研究可为人工智能应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参考。

    2025年10期 No.526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金融观察

  •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小银行优势”——基于数字金融竞合背景的分析

    罗兴;吴冰婕;何奇龙;

    中小银行作为支持地方经济与服务小微企业的核心金融主体,其服务小微优势的存续直接关乎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在大型银行下沉与数字金融新业态的双重冲击下,中小银行支持小微传统优势的存续机制面临重塑。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34家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数字金融竞合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第一,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小银行优势”之间存在先弱化后增强的非线性关系;第二,大型银行下沉更多地带来竞争效应,客观上提高了中小银行为保持“小银行优势”的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第三,存在数字金融新业态红利,即数字金融新业态的冲击更多地带来协同效应,显著降低了中小银行维持优势的数字化阈值。本研究为厘清数字金融时代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逻辑提供了经验证据:我国中小银行应锚定“差异化立足、数字化赋能、协同化突围”的转型逻辑,协同新业态、差异化应对大型银行竞争,借监管支持强化本地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数字金融竞合关系中稳固市场定位。

    2025年10期 No.526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基于经济绩效与社会环境绩效双维视角

    张延辉;杜文元;刘洋;

    在推动“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供应链数字化作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能否有效激励企业兼顾经济与社会环境绩效,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基于经济绩效和社会环境绩效双维视角,以2013—2023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供应链数字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数字化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数字化主要通过信息效应和创新效应两条路径实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供应链数字化对地区发达程度高、供应链集中度低及数字化基础强的企业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政府优化政策支持、企业深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5年10期 No.526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企业家金融素养与科技创新——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

    郭妍;

    为深入了解企业高管金融素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本文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对企业家金融素养与科技型企业融资、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金融素养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从内部机制来看,金融素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改善融资结构和强化企业家政策意识,促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此外,金融素养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调节作用。

    2025年10期 No.526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证券保险

  • 气候变化脆弱性如何影响绿色债券定价?——基于信用利差的实证研究

    范云朋;杜轩琦;

    本文基于中国绿色贴标债券市场的微观数据,结合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标,实证检验区域气候风险对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气候脆弱性水平越高,绿色债券发行人需承担的市场风险溢价越大,表明绿色债券市场已初步具备将区域气候风险纳入定价的能力。机制检验进一步揭示,该效应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传导:一是高气候变化脆弱性会削弱债券流动性,提升流动性风险溢价;二是高气候变化脆弱性会导致企业ESG评级下降,传递出负面的绿色责任信号,进而导致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定价机制在长期债券、融资规模较小以及位于东部地区的绿色债券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中的气候风险识别机制、推动差异化区域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5年10期 No.526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债券注册制改革、信息披露与ESG评级分歧治理

    谢婷婷;李子厚;

    本文选取2017—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债券市场注册制改革的ESG评级分歧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债券市场注册制改革显著抑制了企业的ESG评级分歧。机制分析表明,增强信用评级的信息传递功能、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水平、改善信息环境是此次改革促进市场对企业ESG评价趋同的主要机制。此外,上述效应在ESG评级较高、国有企业以及位于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地区的样本中更为显著。研究为探讨ESG评级分歧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信息传递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10期 No.526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工作论坛

  • 数据要素跨境流转市场风险的生成机理与治理策略

    张乔娜;

    <正>数字浪潮下,数据正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但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在跨境传输过程中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源于数据自身特性引发的技术性问题,也囿于各地区在技术保护标准和法律规制上存在的较大差距。若不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框架,国家数据主权与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将面临严峻挑战。现有研究多从数据跨境流动的技术安全、法律规制、经济影响等单一维度展开,分析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困境、协同监管方案及我国本土化因应策略。这些研究虽然为理解数据跨境流动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但缺乏对数据跨境流转市场风险的综合性探讨,对市场风险的生成机理剖析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揭示各国法律与政策差异、数据跨境流动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以及风险的累积性与扩散性等深层次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风险分析框架,基于风险的性质、来源及影响机制将市场风险分为合规性风险、技术风险、欺诈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四类,旨在明确各类风险之间的界限与内在联系,深入剖析各类风险的形成机理,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2025年10期 No.52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